定惠分享|为什么近几年,中英教育类并购如此火爆?
来源:定惠教育
|
作者:连宋
|
发布时间: 1799天前
|
661 次浏览
|
分享到:
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教育也要走出去,迈向国际化。近几年来,中资教育机构逐步走出国内,面向全球教育产业进行布局。而欧美国家凭借其天然的国家教育优势,获得中国投资者的亲睐。
本文将通过这则新闻,结合之前牛津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UK Education IndustryReport(英国教育行业海外并购报告)对中英教育并购市场的预测,针对“未来几年,中国投资者收购英国教育类产业的趋势将逐年增长,并且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向之一。”这一观点所整理的网络资料进行分享。
本篇只是资料整理,尊重原创,不代表个人观点。
为什么近几年,中英教育类并购如此火爆?这与国际环境以及我国国情有关。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以及中国本国的需求是主要的原因。(一)、国际环境
威廉王子访华为促进中英教育投资
中英两国的政治交流,为两国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威廉王子访华对两国主要的投资导向具有战略意义。易界网CEO冯林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去欧洲投资的主要有两种趋势(福布斯中文网报道)。目前中国企业去欧洲投资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带不走”的投资,即固定资产,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此类投资追求稳定回报率,借助海外投资组合分散资金风险。“与国内新兴市场高风险性相比,以房产为主的海外资产配置具备较为稳定的回报率,但回报率低,大多维持在6%—7%,且缺乏协同效应。”冯林说道。另一类为“能带走”的投资,即公司投资。相对而言回报率高,风险大且协同效应强。冯林认为在未来,伴随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参与跨境投资,中小型海外并购增多,第二类投资数量增幅将超过第一类,投资趋于理性和成熟。趋势二:中国企业将注重品牌、技术、资源、渠道协同效应,大健康、大娱乐、大教育成为投资新热点;从资本角度而言,品牌是目前很多企业选择跨境投资并购的重要标准。在威廉王子访华期间,一家中国教育企业——孔裔国际教育集团宣布已经与威廉王子之母戴安娜王妃的母校RiddlesworthHall之间签署了收购协议,收购及后期改造投入将过亿元。冯林认为,“品牌效应之下,很多公司对国外名校,尤其高中院校提出投资需求,促使教育成为投资热点。”威廉王子访华期间打教育文化牌,将留学誉为解决下一个时代挑战的“无价的投资”,中英教育双向交流或为海外教育投资带来利好。此外,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UK Education Industry Report注意到,特里莎·梅(Theresa May)宣布了一系列新的交换协议、合作伙伴关系和商业合同,这在2018年初加强了英国与中国业已牢固的教育关系,为双方提供了合作机会。(Also, Theresa May announced a new package of exchange deals,partnerships, and commercial contracts which bolstered Britain's already strongeducation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in early 2018, which provide an opportunityto cooperate.)中英两国教育市场,国际学校投资火热。
在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UK Education Industry Report中,Yanzhao Chen从海外增加的对中国的投资和中国的海外投资两方面分析了英国市场,他认为在当前教育市场供不应求的环境下,对国际学校的投资依然火热;中国资本在海外办学与收购可以在利用国有资本建立海外学校的同时,通过开设海外校区来拓展品牌,从战略战略布局角度和教育层面来看,可以实现品牌联动和资源优势互补。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出国时,资本升值的空间会更大,利润相当可观。英国国际贸易部教育技能司主任刘静7月24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电话采访中指出,在此之前,中英教育合作主要集中在学生留学、夏令营等比较传统的领域,但近年来逐渐拓展到了一些新兴的领域,“在贸易和投资这两块都有很多合作项目”。贸易方面主要是将英国教育资源引入中国。“除了留学之外,我们当前重点关注六大板块的业务,现在已有很多市场项目在运行。”刘静指出,这六大板块包括:幼儿早期教育、K12(从小学到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科技以及英语和考试。
(二)、中国的国情
据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UK Education Industry Report(英国教育行业海外并购报告)中Dr Li Mu的数据统计,中国投资者热衷于充分利用在英国的投资机会,2016年至2017年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了863亿英镑的创纪录高点。随后,中国的一些投资者和行业巨头也开始关注英国教育市场的外国直接投资机会。(Chinese investors are keen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investmentopportunities available in the UK, and between 2016–17, Chinese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 (FDI) had reached record highs of 86.3 billion.Subsequently, someinvestors and industry giants in the Chinese also started to look at the FDIopportunities in the UK educational Market.)与此同时,国内的二胎政策、留学低龄化浪潮、中产阶级寻求为子女提供国际教育的愿望、中国传统观念父母为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的影响、智能经济下机器取代人工下新兴的职业培训、部分教育机构面向国际上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加上资本家敏锐的商业嗅觉这双翅膀的主力,中国投资者“扑向”外国教育资产的一系列并购事件将会越来愈多。在刘静看来,真正引发中国企业赴英投资教育热潮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中国对海外投资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娱乐、酒店等领域受到严格限制,而教育领域目前的限制并不多。第二,英国是被公认的教育最好的国家之一。很多人会想去那边投最好的教育资源,未来把它带回到中国。第三,整个投资环境确实比较优越,在土地优惠政策、税务减免、免费的政府咨询服务、教育经费支持等方面都很有吸引力。
(一)、教育资源的互补优势结合资本升值将推动收购热潮
借助国外院校的品牌优势和本土的教育生源,中英两国可以构建量教育桥梁。国内的学生可以享受国际的教育,国际的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便利。与此同时,中英两国不同的教育理想也可以相互碰撞。当英国的“精英教育”遇到具有特色的“中式教育”,两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也是值得期待的。同时,大量的资本进入海外教育领域,相比于“带不动的资产”,“能带走的资产”的保值性和增值性,更加可观的利润和更高的投资回报回报率,对于资本家来说,不来分一杯羹,实际上,收购海外学校,除隶属同一集团的国内外学校将得到更多的交流融合以外,其利润相当可观。海外私校的学费一般为10—30万元/年之间,其利润通常为10—30%,个别情况下高达50%,这将为投资者带来不错的回报。【新学说】(二)、中国投资者不是收拾烂摊子被宰的肥羊,教育被收购者也不是心甘情愿被收割品牌的冤大头。
在文章开篇的动态Shaanxi Junzi Education Investment, a vehicle backed by achorus of Chinese investors, has exchanged contracts to purchase Abbots Bromley boarding school in Staffordshire,England, which was founded in 1874 but closed last July due to financial difficulties中, 提到了financial difficulties(财政困难)这个词语。是的,英国很多私立学校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选择被收购。时代周报记者李兮言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尽管包括中国家长在内,很多家长并不希望学校轻易易主并“换了国籍”,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英国不少私立学校的财政岌岌可危,投资者注资或收购则能够让学校免于倒闭的结局。而对投资者而言,相比其他的投资行为,收购学校更为安全。当然,收购学校后,私校也不愿意自己的品牌受到伤害。比如一旦学校易主,传统的英国教育方式将不能被保障。例如:国际学生太多,是否还会有“英式教育”的特点?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流动是否能得到保障?是否能坚持“小班教学”师生?这带来的系列问题就需要合理解决。还需要考虑的是国际学生的涌入带来高昂学费的上涨?这对于一些英国本土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个友好的消息。换而言之,私校被收购者也不是心甘情愿被收割品牌的冤大头。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被收购的私立学校的品牌。在收购时,会存在被收购私校的品牌知名度不大,收购后的经营能力不足,如果后期运营能力过大,最糟糕的情况是私校倒闭,那么中国投资者是中国投资者就是收拾烂摊子被宰的肥羊。湖南华夏集团国际教育板块总经理,湖南广益实验中学国际部校长高旭认为:“在收购时,评估一宗收购或投资学校的交易时,除了价格和交易条款等因素之外,买卖双方的教育理念和战略意图的吻合也十分重要。资本本质是为了追求利润,虽然海外可供收购的私立学校数量不多,但资本集团会经过多方考量,才会决定是否收购。资方会考虑品牌价值是否便于推广,也会考虑学校运营状况是否尚存一线生机,还会调研当地生源以及国际生源状况。各项综合因素相加,学校仍有升值空间,资方才会下手。”同时对英国的教育投资有双重属性,在教育投资的属性上还有投资房地产的属性。对于投资英国的教育产业而言,收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为了品牌效应,还包括对教育企业的房地产投资。因为在英国,教育是一个与房产相关联的投资。对于投资者而言,英国教育投资会有两方面的回报率。一是,教育产业本身的盈利,另一个,则是教育标的所拥有的房产升值。贾琼表示,“许多中国教育企业想做IPO,但是在做IPO之前,每个企业都需要告诉市场一个特殊的故事,即企业的优势所在,所以这个时候收购一个家优质的英国标的,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建立自己的高端品牌。”在充分考虑资本的增值空间后,做收拾烂摊子的肥羊并没有那么简单。除此以外,现在海外的教育资产,相较于国内教育标的而言,有双重优势,在便宜的基础上加上产权清晰。英国法律体系非常完善,所以投资者对于英国教育产业的青睐不单单是看英国的教育本身,而是背后对资产所有者的保护。(三)、资本扩张中把握核心竞争力
海外并购学校对于集团化办学的资本来说也是一种扩张发展模式,在并购过程中,牢牢把握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教育产业的并购投资不仅仅是资本的输出,更是文化精神的输出;中国教育界长期以来的应试化教育培养方式通常并不能获得国际教育界的认可,在收购海外学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痛点,能否开花结果仍有待观察。
在高旭看来:“被收购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在办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从某种角度看,核心竞争力可以理解为品牌差异化,品牌差异化不是靠打造,而是靠发掘。中国国际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以地域文化为根、中华文化为魂、全球文化为用的办学理念上,海外收购的学校亦应将中西文化相融合,去国外实践,形成中国特色学校。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兼顾资本规律,资本求快,教育求稳,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健康发展。去海外办学和收购学校要做到尊重,尊重不同的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一样的,但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教育理念存在差异。例如英国的学校,强调关注个性化教育,强调学生感受,这种理念在中国可能行不通。我们国内的很多其它学校也在摸索尝试个性化教育,但由于学生人数太多,教师或多或少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个性化教育理念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际的困难。收购海外学校不是大国沙文主义,也不是文化殖民,而是分享有价值的教育经验,不断摸索和打造融合之路。要避免拿中国的经验生搬硬套外国的教育体系,要注意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来做,在尊重的基础上融合理解。” (四)、名人资本的扩张
目前,中国民办国际学校投资主要有三种类型:企业投资、个人投资和基金投资。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自身企业服务及将办学作为一种营利方式。名人社会资本正在大量进入到国际学校领域,国际学校建设与发展整体上呈现良好态势。社会资本的多样化,更加利于教育行业与不同行业的相互碰撞,促进整体上教育的探索与优化,促使国际学校品牌化竞争愈发激烈。
(一)、“价高者得”不是万能牌
由于整个市场对于亚洲投资者的投资风格缺乏一定的了解,即使中国企业愿意走出去,收购成功的案例也比较少。欧洲卖家确实想买一个高价,但是他们更看重该个项目是否可以完成。在前期需要支付大量的咨询费用,让卖家相信资金实力且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收购才是重要的。卖家会通过投资咨询公司了解买家信息,但是如果有投资者最后时刻给出高报价,但是在系统中并未显示买家做过任何尽职调查,没有看企业的财务报表等任何信息的话,同样有可能不中标,哪怕价格高出20%。贾琼表示,如果存在不看企业财务信息,不做尽职调查就给出高价的话,那么卖家会认为这不是一个严肃的卖家,对于标的并不是真的感兴趣。同时她强调,好的资产放在市场上会被非常快速地抢走,每次优质资产出售,都会有相应的时间表,第一轮竞拍哪天?几点?投资者一定要按规定时间把价钱报上去,超时报价即使报价很高,也会给卖家以不严肃的感觉。(二)、面临的政策、理念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高旭告诉新学说:“目前我们华夏集团还在寻找并购标的。在收购海外学校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是政策,教育产业资本如何合理合法出境,我国政府仍未表明态度,未出台具体法律政策,这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政策风向转变,海外收购学校可能无疾而终。另一方面是理念,在跟英美人接触时,他们很看重双方教育理念是否一致,即使中国资本有优势,即使对方学校经营不下去,如果教育理念不一致,他们也不愿意合作。我们的良好愿望是通过收购学校,输出中国优秀教育理念,但对方是否愿意接受也需要打个问号。”
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UK Education IndustryReport(英国教育行业海外并购报告)中,研究Angli Education(CHINA) Acquire Astrum Education(UK)(李昂教育(中国)获得阿斯特拉姆教育(英国))的案例分析中,就指出政策变化对并购案例的影响。首先,政策变化。英国退出欧盟,引入“最严格的移民政策”,以及对学生签证的彻底改革,导致了快速增长的国际学生市场的突然下滑,尤其是对来自欧盟国家和中国的学生而言。(First, policy changes.Britain's exit from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introduction of the "strictest immigration policy", as well as theoverhaul of student visas, have led to a sudden decline in the fast-growinginternational student market, especially for students from EU countries andChina.)第二,地方学校的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英国越来越多的传统郊区学校正在扩大海外招生。传统郊区学校的“哈利·波特”校园风格吸引了一些学生。最初的市场格局被打破了。(Second, the market competition pattern of local schools haschanged.A growing number of traditional suburban schools in the UK areexpanding overseas student recruitment.The "Harry Potter"campus-style of traditional suburban schools is attracting some students.Theoriginal market pattern was broken.)这些变化是导致阿斯特朗教育运营不佳的部分原因,在2018年到等待2019年年报的时间段,安格尔已收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的通知函,要求李昂教育偿还2.2亿元并购整合贷款。否则,它将向监管机构报告并保留起诉权。这样一个到目前看起来并不成功的并购事件给我们接下来的投资企业敲响了警钟。当让,还有诸如人员变动、项目资本、技术和市场风险、法律、法规等其他风险。投资前尽量避开雷区。(三)、轻资产和重资产并重。
轻资产模式为国际学校及教育集团的发展带来新契机,产业走向资本化的同时,办学模式趋向多元化。以“地产+教育”的轻资产模式作为国际学校行业最热办学模式之一,未来将高温不减。中国投资者看重海外的教育资源优势、学校品牌及团队管理,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自己建立出自新建校园。但是海外出售的教育资产谨慎采用重资产模式,而打包出售的大项目往往不仅是在卖学校的品牌,更重要的是很大一部分是学校地产本身的资产,换而言之,需要先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然后申请获得相应审批,最后再进行教学运营,投资总额及耗时都十分惊人。如果,本身只考虑收购轻资产的收购,在投资的时候,最好不要踩到重资产打包出售项目的教育资产地雷。轻资产运营,主要是政府、地产商出土地和校舍、装修,企业输出品牌、师资、运营及管理等。据天风证券分析,此类轻资产合作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利润分成方式,当达到累积利润之后以管理费的形式进行五五分成;第二种是租赁方式,对方提供土地校舍,甚至部分校舍在完全成熟前多年免费承租。在投资的时候,更偏向于轻资产发展模式。(五)、没有政策限制雷,但有制度差异雷。
虽然海外教育资产在国内没有相关政策限制,但是境外收购依然会面临很多困难。比如外汇管、不同国家对于教育企业的税收政策不同等问题,面对国际同行的竞争者采取,面临不同国家体制采取的措施,不注意的话,很容易踩雷。
并不是所有的海外收购项目都是成功的,有些项目完成后,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出具体的结果,需要长期的追踪,才能认可其并购结果。在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UK Education IndustryReport(英国教育行业海外并购报告)中,详细分析了中英教育并购的范围,众所周知,英国的幼教和K12教育以及大学教育在国际上非常著名。以学前教育机构的中英并购案例——班比诺斯与嘉义教育的案例分析幼教市场、以教育全覆盖的碧桂园旗下的博实乐教育集团的案例阐述地产与轻资产结合这一一投资方式、以昂立教育(中国)获得阿斯特拉姆教育(英国)之间的看起来似乎有些失败的案例解释如何应对中英并购风险。报告中提及到的这里不会再提及。当然,中英教育并购不知这些个例,以下罗列部分中英教育并购案例。每一次并购,多方都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促进国际教育的共同发展。孔裔国际教育集团于2015年收购英国戴安娜王妃的母校Riddlesworth Hall School。
华人教育机构Achieve集团收购了位于英格兰中部斯塔福德郡的切斯文法学校。
具有中方资本背景的Ipswich Education Ltd收购了Ipswich High School私立女子高中。
中国首控集团收购了Kingsley School。
合一教育收购了英国历史最悠久,最成功的英语语言学校之一,主校区位于剑桥大学城市中心的StudioCambridge 剑桥英文书院。
中金投集团收购了英国一所拥有900年历史的私立学校——Thetford Grammar School。
雅力教育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投资英国百年名校阿德科特学校(AdcoteSchool)及米德尔顿公学( Myddelton College)。
博实乐教育集团在2018年全资收购英国伯恩茅斯学校。
23月29日,嘉义国际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全资收购班比诺有限公司。
2019年7月9日,碧桂园旗下的博实乐教育集团(原碧桂园教育集团)发布公告,宣布以1.50亿英镑(约合1.92亿美元,13亿人民币)的价格,全资收购英国教育集团CATS Colleges Holdings Limited(剑桥文理学院)
2018年10月24日,博实乐宣布买下英国百年私立名校Bournemouth Collegiate School。
2019年6月20日,博实乐宣布以3800万英镑(约3.3亿人民币)的价格,全资收购两家英国私立学校。两家英国私立K12学校分别是位于威尔士的St.Michael’sSchool,和位于英格兰北安普顿的Bosworth Independent College。
1.职业教育将是中英教育合作的下一个风口
“展望未来,可能(中英教育合作)最火的领域会出现在职业教育上。”刘静指出,这跟中国大的政策环境相一致。当前,中国还面临很大的技能缺口,而中国又有走向世界的雄心,又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中国亟需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2.未来国际学校行业将是质与量并重发展
未来,国际化学校在自身发展、市场要求和政策规范下,将会更加趋于优质发展。未来,国际化学校将从食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及校园安全建设等整体加强监管,管理团队将更加职业化,增强服务意识、保障师生、家长利益,促进学校良性运营,健康发展。除了国际学校自身要求与政府监管外,国际学校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方认证机构与第三方组织的通力协助。国际教育行业第三方服务平台—新学说发布2018《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国际学校总数量为821所,增长率12%,创近年新高;民办国际学校总数占比首次超过一半,达52%;同时,政策导致资本分化,上市融资条件逐渐成熟,更多教育集团蓄势待发,选择上市;人口变化率依然呈上升趋势,学校数量无法匹配人口数量的增多。整体看,国际学校呈现出高增长、严规范、重品质的发展趋势。新学说联合创始人、CEO吴越表示,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学校数量依然会大量增长,但在民促法等政策影响下,管理更加规范化,质量将成为国际化学校发展的内核要求。在市场和资本的双重推动下,纵然行业态势繁荣,但国际学校的发展走向成熟和完善依然要面对和解决诸多问题和矛盾,道阻且长。3.企业多元化发展
国金证券教育行业首席分析师吴劲草曾提到:“目前国际学校从单个学生处获得的收入类型仍然略显单一,国际教育集团有望通过丰富多元化收入来源提升自身的盈利水平。”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之后,中英教育合作出现了一个非常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英国国际贸易部教育技能司主任刘静7月24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电话采访中指出,在此之前,中英教育合作主要集中在学生留学、夏令营等比较传统的领域,但近年来逐渐拓展到了一些新兴的领域,“在贸易和投资这两块都有很多合作项目”。贸易方面主要是将英国教育资源引入中国。“除了留学之外,我们当前重点关注六大板块的业务,现在已有很多市场项目在运行。”刘静指出,这六大板块包括:幼儿早期教育、K12(从小学到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科技以及英语和考试。4.资本发展的未来趋势
在高旭看来,中国国际学校数量增长很快,尤其梅姨访华后,更有一批英国新品牌首次登陆中国大陆。国际学校经历了以招收外籍人员子女为主的1.0时代和外来品牌入驻,民办双语学校涌现的2.0时代,如今正步入中国民办学校走出去收购海外学校的3.0时代,这种浪潮一波接一波,是资本追逐利润的一种模式和趋势。未来两年,中国资本收购海外学校的数量将迎来一个暴涨期,但如何开花结果,具体盈利状况仍有待观察。
5.行业监管加强
《白皮书》副主编孙自伟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未来几年内,资本市场将会推动和整合行业,促使国际学校有资金能力向高品质、专业化、精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但《白皮书》也指出,由于国际学校呈现爆发式快速增长,因而不可避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各种质量堪忧、资质不全的机构为敛财而开设所谓的国际学校,使得这一市场在混战中野蛮生长。有机构总结出了其中的一些乱象:部分学校开出华而不实的天价学费,但课程流于形式;外教数量不足、教师流动频繁,无法为学生的学习和出国留学提供优质助力等,而监管和政策方面也有空缺。
6.国际教育的在线教学化
据蓝象资本近期发布的报告,在线直播教学和运营将是国际教育创业新方向。国际教育学科课程(AP,IB,A-level等)的课外辅导市场,通过在线的方式更容易解决优质师资地区分布和规模化问题。同时,国际教育的课题式/项目式学习,可以做一些线上教育的尝试,解决明确场景下的教育效果和产出问题,例如科学研讨、职业体验、表演性品类等。对于家长而言,国际教育最重要的是质量,第二是收费。那么,在线化的授课,是否应该让学费大大降低呢?“为了保证教育效果最大化,同时增加学习效率,在线直播的学费不应该大幅度降低,至少不会在短期内降低。国际学校规模化发展短期来看,借助于在线直播不是一个好的路径。主要因为传统模式学校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等还不会发生根本的颠覆与转变。”杨飞对蓝鲸教育说。即便在线学校数量巨大的美国,在线直播也不能根本解决学校规模化发展的问题。
1. 新学说,Leo,中国资本并购海外学校,是扩张需要,还是利润空间大?https://www.iyiou.com/p/102883.html2. 郑青亭,21世纪经济报道,中英教育合作潮起 K12英国学校品牌在华激增10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0079837710534794&wfr=spider&for=pc3. 商品与质量周刊,未来国际学校行业将是质与量并重发展http://www.315weekly.com/gngj/32444.html4. 新浪博客 ,民办国际学校迅猛发展背后其实是资本在推动 http://edu.sina.com.cn/ischool/2018-04-09/doc-ifyvtmxe3360508.shtml5. 中国证券报, 2018年国际学校设立创新高 上市融资条件逐渐成熟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81110981913632.html6. 蓝鲸TMT,轻资产、在线化、国资入局,国际教育还是前途未卜https://www.iyiou.com/p/62018.html7. 王双阳,千亿国际教育蛋糕,上市公司的切法与吃法https://www.iyiou.com/p/36518.html8. 汪菁,今天我们聊聊境外教育资产收购那些事 iEDU投资人俱乐部https://www.jiemodui.com/N/90024.html9. 极致洞察,热点 | 海外并购又兴起!博实乐拟16亿美元收购北美第二大幼教集团 搜狐 https://www.sohu.com/a/200595072_9993890310. 凯恩·吴[音],王会聪译,英媒:国内需求激增,中资并购“扑向”海外教育资产 环球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3731432887708968&wfr=spider&for=pc11. 张毓明,中国民企海外投资并购:能带走的投资成热点 福布斯中文网http://www.lyxinwen.com/finance/28934.html1.夏韬,蓝鲸教育,海外教育IP并购层出不穷,新蓝海还是新烂尾?· https://www.lanjinger.com/d/836952.之家哥网贷之家首页林子力:国际学校应该如何进行资本经营 https://www.wdzj.com/hjzs/ptsj/20180216/555831-1.html